03拆书 |《乌合之众》:解读群体心理学
读书笔记,一周一拆
当初之所以买《乌合之众》这本书,是在搜索“社会化营销必看书籍”时看到的推荐。微博、知乎上很多人也推荐过这本书。其实这本书不只是营销人必看的经典,我更觉得普通人也可以当做一本常识性的书籍来阅读。
先讲一下本书大概的知识框架。这本书主要讲了群体心理的特征,群体心理受什么影响?两大内容,简单概括就是“是什么?怎么做?
首先要指出的是《乌合之众》所讲的“群体”并不是指一群个人聚集在一起,而是“心理群体”,简单说就是一群背景、文化、职业等等都不同的人、在某一条件下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方向,他们的个性消失,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。
那么群体心理有哪些特征呢?
总的来说,人在处于群体时,会表现出跟独处时不同的特征。首先是个性的消失、智力的削弱,还有几乎丧失的理性思维,随之替代的是形象思维。
群体只接受简单明了的观念,基本无推理能力,都是形象思维。他们通常会把表面相似的事物当成普遍化的特征
群体的想象力强大,群体的形象思维使得群体理解事物的时候会自行脑补
同时,群体的情感也表现出新的特征
冲动、易变
群体的情感受刺激支配,不同的刺激,产生的情感也不同,所以群体的情感也是善变的
易受暗示、轻信
群体理解事物并非依靠理性的逻辑推理,而是形象思维,所以群体中的人很容易接受收到暗示、轻信别人的观念。
极端、偏执、专横
群体单一的情感加上之间的相互传染,更加强化了这种情感,使得群体的情感变得极端、、偏执。另外、群体的人多势众也使得身处群体中的人感到无所不能,很难再接受异己。
揭示群体的心理特征也只是帮助我们认识了这一现象,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影响群体意见和观念的因素。换句话说,也就是如何才能影响群体意见?掌握HOW TO DO? 的方法论。
间接因素
种族(民族性格)、传统、时间、制度、教育
在时间这个维度上,沉淀下来的不易被改变的这些传统、民族性格、制度能够对群体产生间接的、但是持久的影响。时间和教育为这些因素的形成提供了土壤。
直接因素
形象、词语、幻觉、经验。由于群体只接受简单的观点,只会形象思维。所以长篇大论的逻辑推理并不适合说服群体,而简单的“词语”,能够使群体发挥想象力、自行脑补,对其产生影响。比如“匠人精神”,你觉得它做的好不好呢?关于幻觉,在我的理解就是一种“精神寄托”。就像书中所言“首先人们需要一个上帝”。经验是时间的产出,它能够使一些观念在人们脑中扎根。
群体领袖
群体领袖为什么能够影响人?究其原因,大多数人对于除了自身工作之外的领域,并不熟知。领袖通常有着自己的一套观念,他们常用的说服手段也不是摆事实、讲道理。而是断言、重复。当一种观点不断被重复、相互之间开始传染、流行开来的时候。逻辑式的反驳在群体面前显得极其苍白。最后,领袖的选择上关键指标是名望,这个名望的衡量标准可以是后天的各种头衔、也可以是只跟自身相关的个人气质、魅力。当然,最基本的标准,领袖得是个成功人士。
读完《乌合之众》之后,我最先想到的是两个方面的事情。第一个就是前不久的疫苗事件,第二个是营销事件的传播。
疫苗事件中,我认为本质上是《疫苗之殇》“图片”的影响。看完这些所谓的旧图,个别案例,大众会自行脑补,将其普遍化。形象思维是群体思考的本质。随着这篇图文被刷爆朋友圈,大众之间的相互传染也会使其更加坚定实自己的观点。流入市场的失效疫苗会产生严重的危害。尽管官方各种科普、各种辟谣也改变不了大众的极端情绪。没有人会关注失效疫苗是不是等同于毒疫苗。没有多少人会关注那篇文章是不是拼凑的、是否与这次的失效疫苗有关联。
另一方面,在事件营销的传播中,群体也是被影响的一方。
互联网本身就是个放大镜,一段视频、几张图片。没人会关注事情的前因后果,通常只会被情感左右。起初爆出的一个事件,击中群体的某种情感之后,群体相信了自己看到的信息,在相互传染的过程中情感、观点变得越发单一、极端,再加上意见领袖的发声,更加强化了大众的情感。最后,冲击话题榜,事件营销的目的达到了。
关于《乌合之众》,书中也只是揭露了群体心理现象,并未做更深入的解释。比如群体之间是如何传染的,心理过程是怎样的?这也是本书的缺陷。
峰加往期文章推荐
Samsung Pay正式上线,黑科技MST完爆Apple Pay!
商务合作:0755-88377839
投稿邮箱:hollis.xu@fun-plus.cn
小编微信:funplus2014